生活在美国:如果不被媒体洗脑?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彩烟游士

人性有个特点,就是想听顺耳的话。在选择看新闻的时候,也是如此。正因为这个原因,每一个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观众群、听众群或者读者群。

美国的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媒体、主流媒体和另类媒体。

自媒体就是推特、博文和油管之类的。在美国,谁都可以弄一个自媒体,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自媒体多半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般老百姓的自媒体没有什么人看,影响力极小。名人的自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譬如说,美国总统川普的推特有6千5百万人关注。川普的每一条推文都有可能影响股市和世界局势。最有影响力的名人包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和政客。

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是收看人数最多的媒体,大部分人的信息都是从主流媒体得到的。大家最熟悉的主流媒体包括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C)和后起之秀狐狸新闻网(Fox News)。美国的主流媒体以左倾的为多,如CNN, NBC, ABC和CBC都属于左倾媒体。右倾的主流媒体较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右倾主流媒体是狐狸台(Fox News)。

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是少数人创办,为少数人服务的媒体。另类媒体也分极左和极右,但本质很相似,很多都是关于阴谋论的假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新闻(fake news)。美国的天然新闻(Natural News)是极左的另类媒体,信息战争(Infowars)则是极右的另类媒体。天然新闻散布的阴谋论包括疫苗和转基因。信息战争的阴谋论更是滑稽。譬如说,信息战争宣称911恐怖袭击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美国中小学的枪击案都是假的,电视上接受采访的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是演员假扮的。

这三类媒体中,自媒体是追星族很重要的媒体。粉丝们整天眼巴巴地等着偶像发布新的信息和照片。另类媒体呢,偶尔看看倒也无妨,但如果相信其中的阴谋论,那慢慢地被洗脑了。在现实生活中,我还真遇见过特别相信阴谋论的熟人,其中一个男的相信艾滋病毒是美国政府培养的,专门用来感染黑人,企图将黑人种族灭绝。还有一个女的则对我说过好几次,希拉里杀死的人,已经有好几十个了,而且这些被希拉里谋杀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

主流媒体应该是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如果光看左倾或者右倾的媒体,也很快就被洗脑。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看的主要是CNN,后来发现CNN很多地方不可信啊!我发现被洗脑了!FOX 成立之后,我就不看CNN了,只看FOX。刚从CNN转到FOX的时候,我觉得FOX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特别喜欢。又过了一段时间,发现FOX和CNN一样,也经常撒谎啊!我这才发现自己又被洗脑了!

我被骗了几次之后,就学乖了。阴谋论我是不相信的,自媒体的王婆卖瓜我也不太信任。看新闻,还是要看主流媒体,但不盯着一家媒体看。看新闻,特别是政治新闻,我是CNN和FOX都进去看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能遇见一些已被洗脑但尚不自知的人。这一个多月以来,主导美国新闻媒体的事件就是众议院展开弹劾川普的调查。我所在的几个政论微信群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事,川粉川黑吵成一团,飞沙走石,日月无光。虽说大家政见不同,但多数人都以事实为依据。其中一个自称不看主流媒体只看狐狸台的群友(他不知道狐狸台也是主流媒体),是个讨论的积极分子。他这两个星期一直在说,众议院的三个委员会进行的弹劾调查是非法的,因为没有经过全体众议员的投票表决。他还很自信地说,弹劾调查是民主党关起门来秘密举行,不允许共和党的众议员参与。群里其他温和的群友友好地指出:你错了,众议院对总统的弹劾调查,是宪法授予的权力,不需要经过全体众议员投票表决的。如果几个委员会发现足够的证据证明总统违法了,再由议长召集全体众议员,投票表决是否弹劾总统。另外,三个委员会举行“秘密”调查,这里的“秘密”,指的是不对公众开放,而不是禁止三个委员会里的共和党议员参加。事实是,司法、情报和外交三个委员会里的共和党众议员一直参与弹劾调查的听证会的。可是呢,这位群友就是不信,还不停地反问:既然弹劾调查过程中共和党是一直参加的,那他们为什么在10月23日要集体冲击众议院地下室的“密室”呢?显然,这位群友已经被狐狸台洗脑了。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问一位共和党议员:你既然一直参与弹劾调查的,那为什么要冲击“密室”呢?这位众议员是这样回答的:我是参加听证会的。我冲击“密室”,是为其他共和党众议员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这位众议员没有告诉观众的事实是,不在三个委员会里的共和党议员是没有资格参与听证会的。不在三个委员会里的民主党议员,也同样没有资格参与听证会的。所以说,20几位共和党众议员集体冲击众议院地下室的“密室”,实际上就是一场闹剧,一场旨在误导美国人民的闹剧。

生活在没有新闻自由的中国,有可能被洗脑。生活在新闻相对自由的美国,也有可能被洗脑。如果不想被洗脑,或者被洗脑的程度轻一点,那就要既看左倾媒体,也看右倾媒体。事情的真相,往往不在极左,也不在极右,而是在极左和极右的中间。

原载:文学城

重走白求恩路(9.13-9.28 2019)

Reading Time: 4 minutes

作者: xlu

河北站

享利.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是一名加拿大人,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国际友人,为了帮助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曾带领加拿大医疗队服务于西班牙,于1938年3月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抗日战争前线和后方医院救治护理中国军队的伤病员,1939年11月不幸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享年49岁。虽然在中国只有一年零八个月,但他在这短短的时间创建了第一个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延续至今的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战地培训了大批医护卫生人员;第一次建立中国军队战地外科流动输血,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并以他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个伤病员和他们的生命。
当年白求恩大夫被埋葬在唐县,1949年他的遗体又被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并刻有汉白玉墓碑,塑有全身雕像,以供中国民众祭拜瞻仰。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一文,“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后篇入中学课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白求恩大夫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一个小镇的牧师家庭,离多伦多市大约两小时车程。1976年中加建交后这栋房屋被加拿大政府买下作为国家历史文物和景区,供民众参观,拜访和游览,也是无数中国人到多伦多旅游的必去景点。

白求恩大夫出生在这座房子

创建加拿大白求恩协会
2007年由谷世安大夫创建的加拿大白求恩协会,Bethune Bai qiuen Canada Alliance(BBCA)至今已有十二年了,这是一个非营利的民间专业人士组织。这个协会的宗旨是传承诺尔曼.白求恩精神,促进中加两国的友谊,初衷是“重走白求恩路”,服务于需要帮助的地区和人们。现任会长约翰.杜克斯,加拿大心脏科专家,创会会长谷世安,加拿大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带领这个团队十几年来每年在加拿大不同城市组织各种筹款活动,带着爱心,医疗器械,简单药品和筹得的款项,走白求恩曾经走过的路,足迹已遍布了中国14个省包括白求恩大夫曾经工作过的河北山西陕西,以及多个贫困边远地区和那里的百姓,被他们的精神和善举所感动,今年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协会。

创会会长谷世安医生(右一)和会长约翰.杜克斯医生(右二)

加拿大温哥华的筹款活动


9月14日,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温尼伯,多伦多的部分会员在中国北京机场第三航站楼的九龙壁前会合,一行十一人开始了第十一次“重走白求恩路”的第一站_河北行。

河北省唐县曾是白求恩在1938年至1939年间在晋察冀边区的后方医院工作过的.也是他逝世的地方,加拿大白求恩协会会员曾数次来到这里,参观祭拜这位国际友人。
9月15日,协会成员首先参观了唐县白求恩纪念医院,在任26年的吴立国院长带团队成员参观了口腔科,妇产科等优质服务科室,又与各科骨干座谈,并相互交换了合作交流意向。

唐县白求恩纪念医院

杜克斯会长和吴立国院长

随后我们参观了在唐县的白求恩墓园和白求恩纪念馆…对他在战区和后方艰苦的条件下忘我的工作,呕心沥血,在一次救治伤员的手术中不慎割破自己的手指,感染至败血症而不幸逝世,我们深表缅怀和敬意。

 

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是革命老区,是中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核心区域,也是中央政府进京成立新中国前的根据地,聂荣臻元帅当年领导晋察冀居民在这里长达十年之久。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一”小学是为中国军队前线指挥员留在后方的孩子们所建的,城南庄的八一小学也是为纪念聂荣臻元帅起名的。
9月I6日协会成员来到这里参观了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和纪念馆,并为八一小学和城南庄中心卫生院做了捐赠。

加拿大白求恩协会捐赠给八一小学的学习用品

城南庄卫生院用协会捐赠的善款购置了四台急诊病人所需用的高浓度制氧机

在中心卫生院交流座谈

今年是白求恩大夫逝世80周年,加拿大白求恩协会成员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和石家庄白求恩医士学校的师生一起参观瞻仰了白求恩墓和雕像并献了花圈,对他表示我们的敬佩。

 

四川站

四川省是中国第五大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最大的彝族聚居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语言为彝语。协会此行的主要义诊捐赠地_凉山州美姑县。
美姑县位于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的大凉山腹心地,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000多米,全县彝族人口占98%以上,农村人口占100%,属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和国家扶贫重点县。

9月19-20日,协会成员从石家庄经重庆飞往四川西昌,再从西昌坐四小时中巴进入凉山深处。沿途的凉山,道路曲曲弯弯,颠颠簸簸,山恋重岩叠嶂,这个季节经常是云雾缭绕,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道路泥泞甚至可见泥石滑坡,早晚温差很大。
义诊的第一天是在大凉山深处的哈洛乡,参观乡卫生院,中心学校并与卫生院医务人员及村医交流。

在中心校搭建了临时预诊,分诊及诊室,前来查体看病的村民排起了长长的队,几乎所有村民听不懂国语或四川话,需要乡医的配合和翻泽。

登记填表,记录主诉个人史

测量血压,脉膊,血氧饱和度,然后做分诊

杜克斯医生主要负责心血管疑难问题兼顾指导卫生院大夫

谷医生负责全科检查诊断和指导乡医

团队中最年轻的全科医生,加拿大安大略省第二年的住院医,谷会长的女儿谷芮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飞来四川,她也是第一次参加“重走白求恩路”的中国行,在父辈们的影响下磨炼自己的人生。

彝村义诊的第二个乡是典补乡,我们的行程中安排在这里举行两乡的教育卫生捐赠仪式。
宁莉(温哥华)女士的家乡是四川,为了帮扶自己家乡的贫困地区,仅她个人捐款2.5万元,大家为她的善举表示赞赏。
最后学生代表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话“感谢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不远万里来到典补乡,哈洛乡,爱心捐赠义诊,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捷”援建的希望小学,墙上醒目的大字“只有走过书山,才能走出大山”激励着这些孩子们。

捐赠给两乡学校的学习用品及参考教材

捐赠给两乡卫生院的计算机,病床及用品

典补乡的村民听说来了外地医疗队,还有“洋医生”,无数人涌至乡医院排队等候。典补乡离美姑县城只有十五里路,有的村民生活了几十年至今都没有进过县城,也就更没有可能出过大凉山了。据乡医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来就没有查过体看过病,多数人还是信奉彝族古老的“毕摩”文化。

9日24日,协会成员前往洒库乡处火千村,参观四川乐山市对口扶贫援建的新彝村,也是美姑县的脱贫村。过去凉山的彝族人,散落在大山深处,过着人畜同居的生活,两层简易木屋下层住牛羊,上层人居,类似原始人的生活。如今住进了视野开阔的两层小楼,家家楼顶有太阳能用于洗澡和用水,前后小院种着蔬菜花卉(高原上的格桑花),统一的锅灶家具柜子都是政府,对口企业捐赠的,村民们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登高远眺山涧处另一个脱贫的新村寨,政府为他们规定了住房标准,两口人50平米,三口人70平米,四口人90平米,五口人110平米,脱贫标准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美姑县的硬任务要在2020年底前全县脱贫。可以体会到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压力很大,他她们确实为这里的百姓做了实事。

年轻的洒库乡彝族副乡长(左)已在基层工作了近十年,她们所管辖的乡有10个自然村,每天上山下寨,做着教育村民,监督管理和修建美化新彝村的工作,确实是一件即辛苦又不容易的事。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望着凉山层层山峦,郁郁葱葱,风景很美,资源是有的,教育农民勤劳致富,任重道远啊!

这次是杜克斯医生第十四次来中国,参观了村容村貌,入户和村民交谈,感觉中国的变化很大,农村的变化亦是如此。几位加拿大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环境,尤其是美姑县住宿的卫生间(蹲便),饮食和生病等。记得在典补乡如厕时,难以忍受的气味让人作呕,杜克斯医生却诙谐地说“哈哈,我的肺里有了不同的气味”,他她们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走进乐山市对口扶贫援建的村小学。幼儿班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孩子们童谣,朗朗的童声牵动着人心。“彻底改变贫穷落后,提高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还得从教育儿童做起”,这是村小学校长所讲。是啊,扶贫的重要内容还得要扶智!经商量决定为该校幼儿班就地进行现金捐赠,该款项专门用于购置幼儿玩具及益智器材。

观摩一年级算术课,老师的板书变成了明亮的屏幕电教和可移动平板(黑板)。老师头戴麦克风,腰佩扩音器教授,吸粉末,费时间,费嗓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现代化授课走进了乡村课堂。

9月25曰,协会成员来到美姑县医院,参加内外科医护查房和义诊,并针对住院大夫在病例书写,体征检查方面给予了明确指导,同时帮助纠正了两例诊断治疗方面模糊的病例。

 

在完成了美姑县的行程后,团队成员返程到西昌,与凉山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座谈交流后,我们接着参观了医院心脏导管操作室,高端现代化仪器和心脏急诊病人的抢救时间和治疗措施得到了杜克斯医生的赞同。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四川省唯一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是集医疗,教学,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副院长介绍了医院发展包括中西医药的发展,医护比例,服务规模和服务人群,在提倡发展传统医学的今天尤为重要。

座谈交流中,双方介绍了两国在医疗,科研方面的共同和不同之处,相互探讨了医疗科研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等。

最后,朱重璠秘书长小结:(后排左一)
协会2019重走白求恩路活动历时十五天,累计义诊人数396人,医学交流8场次,累计文教及医疗卫生用品捐赠155000元。感谢中国友协,河北友协,重庆友协,四川省友协,凉山州友协等的大力协助和支持,愿白求恩精神能更加发扬光大,祝愿中加友谊长青!

美国华人为什么在职场会输给印度人?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硅谷维立

 

第一篇:领导力

在职场的进步就是一个逐渐获得领导力的过程。如果对领导力的误解让我们放弃对领导力的追求,或者追求起来满心愧疚,仿佛出兵打仗却师出无名,当然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我们对领导力的误解从何而来?答案每一天都能看见。

在硅谷乃至整个美国职场,中国人不如印度人干得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谷歌总裁比才和微软总裁纳德拉,都是二十多岁才来美国念研究生院的印度新移民;在硅谷大部分公司,职位高的中国人凤毛麟角,印度的副总裁、总监却比比皆是。统计数据表明,印度人创投的高科技公司数量远远大于中国人,印度人的收入中位数中国人也比不上

很多中国人对此都愤愤不平,聚在一起时也经常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这些分析有的上升到历史高度,有的深挖文化根源,有人认为印度人英语好,善于夸夸其谈,更加能说会道,也有人说印度人天性刁钻狡猾,不如我们中国人老实忠厚。

这些高谈阔论可能多少都有些道理,但我今天只想讨论众多原因中的一个:中国人对领导力普遍有很深的误解,这种误解妨碍了我们在职场的进步

在职场的进步就是一个逐渐展示和获得领导力的过程。如果对领导力的误解让我们放弃对领导力的追求,或者追求时扭扭捏捏,满心愧疚,像出兵打仗却师出无名,又或者追求起来不得要领,当然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不是第一个指出硅谷的中国工程师缺乏领导力的人,事实上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为什么中国工程师缺乏领导力,却没听到有说服力的论述。当然背后的原因一定是中国文化,估计孔子难逃其咎。但中国文化到底怎样侵蚀了我们的领导力,孔子的罪状到底是哪一条,我并没想清楚过。

有一年回国探亲,正赶上召开一个重要会议,每天电视上铺天盖地全是开会场面。但这些场面没白看,多看几眼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我们这代人普遍缺乏领导力,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原因:我们从小观看领导做报告的会议场面,天天看,月月看,年年看,终于被引入一个误区,以为领导力就是在会场上正襟危坐、装腔作势地作报告。

自己也在职场摸爬滚打很多年后,当然知道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领导的工作并不全是开会;第二,即使领导们开会比较多,开会也不仅仅是开会。一个会的背后有很多准备,所谓功夫在诗外。如果说有些会是在一个漂亮的蛋糕盒上系一条缎带,确保这个蛋糕味道鲜美,外表好看,而且按时完工,完整地装进盒子,却是缎带能顺利系上去的先决条件。

每一个重要会议都有一些直接的准备工作,比如制定议程、准备讲稿等。我们的资深副总裁(恰好是印度人)每次开全体员工大会前,都首先由手下的经理们起草讲稿,好几个人花好几个半天开好几个会才能定案。然后再由我们部门负责营销传播的语言专家润色文字,还要拿给负责软件界面设计的平面设计师配上合适的图案、字体、颜色、动漫。这样一轮又一轮地修改润色,一个团队至少有一周时间被他支使得团团乱转,手头的其他工作都要暂时放下。

这还是直接的准备工作,还是小菜一碟,间接的就更多了。比如资深副总裁要和与自己官阶相同的一帮同事一起参加上司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海滨度假村举行的会议,届时要汇报本部门的工作成绩。这个工作成绩可不是一个星期可以变出来的。如果过去半年没有发布新产品,新版本,顾客数量没有大幅增加,公司下达的支持欧盟数据保护条例的硬性指标没有完成,在会上发言时必定灰头土脸,上司脸色阴沉,同事幸灾乐祸;反之则神气活现,趾高气扬,等待着的是领导的表扬,亨通的官运。

其实这些都是常识,在公司工作几年后都会知道,但人有时候很顽固,幼时灌入脑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如果不去刻意消除,有意无意地会一直对我们的行为起作用。

虽然一定有其他因素影响我们对领导力的看法,但以前每天都看的电视最排山倒海,直截了当。只要是领导,一般来说肩上总是有些责任的。即使这些责任只是搞办公室政治,也需要才华,需要付出努力。电视台不知何故绝不透露领导们从事有挑战性工作的细节,而是把他们的工作简化成像机器人一般坐在会上念报告,还用这种形象狂轰滥炸地给我们洗脑,在造成我们对领导力的误读上做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

有人可能会说,把新闻媒体挑出来做靶子没抓住重点,这不过是冰山一角,一个庞大系统的门面。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我以及多数留学美国的华人,作为普通百姓和局外人,只有资格看看电视,读读报纸,所以只能谈门面,谈不出内幕。也正因为如此,门面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了内幕。

如果父母是领导,还可以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领导力获得更全面和正面的了解。但对父母不是领导的人来说,报纸和电视成了我们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领导力的最主要甚至唯一途径。

按理说父母在单位也可以观察到领导工作,但或者他们工作单位的运作跟我们现在的公司不同,或者报纸电视宣传的威力实在过于强大,他们似乎也普遍认为当领导就是对技术一窍不通,冠冕堂皇,夸夸其谈,发号施令。他们如果自己是业务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对领导虽然表面服从,心里多半不屑一顾。

其实他们自己并不一定能胜任领导的工作。妈妈因为业务好的缘故,有一阵子当了小组长。作为小组长,她要把工作分配给管辖范围内的人,但人人都推三阻四,挑肥拣瘦,她只好自己把那些最棘手的活儿都包下来,算是体会了一点当领导的难处。

根据我很不全面的个人观察,那些中年以后最有成就的同学朋友,父母很多都是领导,即使是技术人员,也是技术部门的领导。我的猜测是,他们的父母有意无意地给了他们一些关于领导力的教育。如果他们本身又是学霸,这些教育当然如虎添翼。其他人不是没有希望,事实上也有很多人经过学习和体验,超越了少年时期教育的局限。但对多数人来说,必须挣脱小时候形成的关于领导力的错误观点的桎梏,成功的路上自然多了一道障碍。

所以,中国文化确实导致了硅谷工程师领导力的缺乏。但相对于那些几千年老的古书上写的看不懂的句子,这些每天上演的节目才更是我们浸淫其中无法逃遁的活生生的中国文化。

领导力到底是什么?这方面的研究汗牛充栋,我不是专家,但专家们一般认为领导力有下面几个容易被误解的特点:

第一, 当领导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细致工作。事实上因为领导责任重大,需要操的心还更多,做的很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服务性工作。这个工作需要的才能跟技术工作不一样,但正如当领导的人不一定能做好技术工作,做技术工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当好领导。如果以为领导不做事,只是要别人做事,绝对是一种错误;

第二, 领导力和领导的职位不是一回事。领导力是一种技能,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能推动他人来做成事情,因此需要建立关系,了解他人心理,拥有有所作为的热情。有头衔的人不一定拥有这些技能,没有头衔的人也可以拥有这些能力。在理想状态下,处在领导位置的人应该拥有领导技能,而且头衔确实有利于发挥影响力,但一个人并不需要等到当上领导再发挥领导的影响力;

第三, 领导力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潜能。领导力中的勇气、胆量、关怀、洞察力、奉献精神是成熟的标志,是一种人格魅力。即使没有官瘾,开发领导潜力与作为一个普通人实现个人成长,这两个目标几乎完全一致。

正如上面第二条指出的,领导并不一定拥有领导力。坏领导我们见过,但我们也见过好的领导和领导行为,不能因为几个歪瓜裂枣就否定领导力。从中国同事聚在一起的评头品足,可以听出不少人都对领导力持冷嘲热讽的态度,把在职场的进步等同于削尖脑袋的钻营,把领导力等同于装模做样和装腔作势。这种态度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们成长过程中无孔不入的媒体对领导力的曲解第一个要负责任。

对领导力的误解会让我们在职场上走一些弯路,因为即使是按图索骥,图上的马也要画得像才能找到;而更重要的是,少年时期被一再强化的对领导力不够尊重的看法,削弱了我们追求领导力的热情和动力。

追求升职当然是为了加薪,拿更多钱回家,头衔听起来也神气。但如果仅仅如此,如果缺乏对领导力的尊重,内心深处并不认为领导力是值得追求的自我成长的目标,是一种正面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给自己增添智慧和魅力,追求起来自然羞羞答答,勉为其难,心猿意马。以这样的状态参加白热化的竞争,输给对手是意料之中的事。

语言能力差和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显然影响我们在职场的发展。但为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如人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在美国居住十几年后,还能用这个借口吗?

第二篇:英语水平

为什么硅谷乃至整个美国职场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每个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但几乎人人都同意的一条是,印度人的英语远比我们熟练。

记得刚来美国时,中国同学常常很纳闷,为什么我们说话清清楚楚,美国同学一头雾水;印度同学说起话来叽里咕噜,含混不清,美国同学听起来却毫不费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印度人口音虽重,但语法正确,用词恰当,表达意思清楚完整,英语水平甩了我们十条街都不止。美国同学能无障碍地与他们沟通,毫不奇怪。

跟印度人接触较多、自己英语也略有进步后,对他们优越的英语水平有了更多体会。比如他们的词汇丰富,会使用一些很生动、很贴切的词,这让他们说起话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企及的韵味。

午饭后跟印度同事一起出去散步,她说今天的太阳不像昨天的那么“scorching”(灼热);在会上对经常给我们使绊子的兄弟部门表示不满,印度老板说我的观察非常“astute”(敏锐);有一次讨论问题时我中途改变了立场,相熟的印度同事马上私下送电邮问我为什么有这样的“volte-face”(变卦,突然翻脸)。这些词虽然中国同事可能也认识,但我从没看到他们使用过。

当然印度英语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偶尔有一些奇怪的说法,还造了几个英文里原本没有的词,比如用“prepone”(提前)作为“postpone”(推迟)的反义词。但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外,他们的英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表达起意见来绰绰有余,经常还能口若悬河,语惊四座。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英语问题就多了,可以说是百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司里很多同事不管是讲英语还是写英语百分之八十的句子都有严重问题。网上聊天时,有些人也会使用英文,但其中不少英文都错误连篇,让人不忍卒读。

有些人以为,我们中国人词汇可能贫乏一点,但语法是过硬的,因为我们都有十多年扎扎实实的语法训练。但我们十多年的语法学习效果其实并不好。或许是教学方法不够先进,或许是练习太少,理论不能和实际结合,虽然语法规则都学过,但是不是完全理解,是不是都还记得,是不是烂熟于胸,是不是能顺手拈来,就很难说了。根据我的观察,回答是“no”。

还有人说美国人自己也不注重语法。但美国人虽然不时刻把语法放在心上,还从没见过一个美国人说英语像有些外国人一样错误百出。科学家早就发现,小孩与成年人学语言的学习机制不同。小孩学语言主要通过模仿,他们的脑子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环境中的各种语言信息,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这种能力在青春期之后就消失了。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即使不去特别注意语法,也学到了语法,我们外国人则只有老老实实下笨功夫,否则捷径反而成了弯路。

因为英文不够好,我们中国人对美国文化也不如印度同事熟悉。印度同事对美国的热门电影一般都有所知晓,不像中国同事只在《疯狂的亚洲富豪》上演时才去趟电影院。很多印度同事也爱读英文书。十多年前,我读了Jon Krakauer的Into Thin Air,后来又一口气读了很多他写的别的书。但之所以读Into Thin Air,就是因为一个印度同事的推荐。

有一次去吃午饭,因为没找到熟人,餐厅又挤,便和几个不认识的印度女同事坐在了一桌。这几个印度同事活泼健谈,思维发散,从家中打扫卫生的烦恼,扯到Marie Kondo(近藤麻理惠)的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又从这本书的书名,联想到另一本畅销书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国同事是不会有这种谈话的。我们的话题永远是房价和爬藤,如果形而上一点,也是《小欢喜》、《甄嬛传》。

语言能力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肯定影响在职场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不必多说。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倒是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如印度人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已经在美国居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不能还继续用这个借口来挡驾。

我们常说,硅谷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原因之一是缺乏领导才能。至于为什么缺乏领导才能,一个经常提起的理由是中国留学生的选拔机制决定了这些人都是书呆学霸。既然都是会念书的人,学英语对我们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实际情况是,虽然不乏成功的例子,整体而言硅谷工程师们的语言水平并没有随着在美国年头的增长而有所突破。

对于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我的猜测是,中国的留学生们虽然会念书,成绩好,却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事实上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小时候驯服地接受的那些填鸭式教育,反而破坏了我们的求知欲。

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自己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一个讲英语的国家,这里的新闻、娱乐、教育资讯都使用英文,一个有求知欲的人一定希望了解一下它们是怎么回事。

学习语言当然可以增强职场竞争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诱人的目的。

第一, 英语世界里的文化生活,比中文世界的更丰富,提高语言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成就。

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及其他原因,中国出产的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不能跟美国相比。前几年《人民的名义》口碑爆棚,我也赶时髦看了。这部剧确实不错,其中有几场戏很精彩,但也有几处拙劣到让人有点尴尬。

同时期我也看了美国有线电视频道AMC的《最好给索尔打电话》(Better Call Saul)第二季。这部电视剧角色丰满,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让人拍案叫绝,却又行云流水,毫无牵强和做作,演员的表演和其他方面也都无懈可击,质量比《人民的名义》高出好几个档次。

书就更是如此了。我爱读书,也怀念中国语言。中文书和英文书同时摆在面前,我一定先读中文。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却是,中文书的质量与英文书相比,尤其是在非虚构图书领域,实在有太大差距。

西谚说,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其实人也如其读(you are what you read)。都知道饮食对身体状况有直接影响,既可以病从口入,也可以吃出健康,读物作为精神食粮也如此,也直接影响人的心智、眼光、见识。有些读物让人浅薄、偏执,有些却让人清醒、明智。如果没有好读物,像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的,是没办法的事情。但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那么多有营养、有趣味的东西都唾手可得,不去享受似乎是暴殄天物。

近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一些一线城市的物质生活似乎已经赶上美国,留在国内的好些同学都成了财大气粗的富豪,这让很多留学生怀疑自己当初出国是否错了。我非常幸运地不怎么遇到张牙舞爪的富豪,我想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同学朋友不够成功,但万一你碰上某些土豪爱炫耀自己荷包鼓,如果你读了更好的书,看了更好的电影,视野因为读《大西洋月刊》而不是“文学城”网站而比较宽阔,如果你这几十年磨练了你的英语,享受了世界上最高成就的文化艺术成果,你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感到失落。

第二,学英语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也是我们华人最重视的,就是可以跟孩子有话可说。

对很多人来说,事业并不那么重要,拼不过印度人就算了;买几套投资房,小日子过好也行。但有一件事情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那就是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牺牲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牺牲自己的事业把孩子推进藤校,是华人常见的行为。但孩子上的大学再好,事业再成功,如果跟孩子没有共同话题,跟孩子在精神上越来越疏离,这种成功意义也不大。

养儿育女的最大快乐不是推他们爬藤,然后沐浴在藤校的光环之中,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三岁读Good Night Moon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十岁读哈里波特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二十岁读The Fountainhead时还是和他们一起读。当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飞奔时,多陪他们一程,多一些跟他们并驾齐驱、有话可说的日子,是父母们的梦想。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北美的父母来说,学好英语让这个梦想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因为所有这些原因,我一直认为,学英语是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一件值得终身努力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为了在职场上和印度人竞争,更是为了抓住生活赐予的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如果来美国的第一天起就这么做,今天已收获满满;但今天开始也不晚。虽然学语言是慢功夫,不会立竿见影,但假以时日一定会见到功效。

但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到处是英语的地方,却不能从环境中吸取营养,十年后的英语还是和今天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大概都不够强。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职场上输给印度人,是不是也不能怪别人呢?

第三篇:表达能力

人到中年后,不能永远把自己的不足归咎于遥远的过去。为什么我们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中还有一个因素,对表达能力的杀伤力比其他几个因素加在一起还要大。

– 1 –

印度人在硅谷公司比中国人成功,原因之一是他们能说会道,也就是说他们有更好的表达能力。

我们部门曾经有一位印度架构师,聪明能干,妙语连珠,颇招人喜欢。后来职位高了,人也懒了,再也不动手写程序,只谈高深的哲学问题,引起诸多不满。加上换老板等原因,终于走路。

但他还在公司时,我自己的事虽不找他浪费时间,跟别的部门开会时却愿意拉他同去。他永远信心满满,振振有词,动不动就画系统架构图,遇到剑拔弩张的场面也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绝不会气急败坏,言辞不当。与外人吵架,当然是找这样的队友比较有底气。

表达能力是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他人理解的能力。中国人英语不如印度人,表达能力肯定会受影响;但表达能力不等于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思辨能力为基础。只有能想清楚,才能说清楚。脑子里空空如也,混沌不清,辞藻再华丽也不可能有什么表达。缺乏表达能力的人,有时候其实是缺乏清晰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脑子里的想法也可以借表达得到梳理。只有能表达出来,才已经将一个观点真正想透。无法表达的思想甚至不能算思想,正如哲学家韦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表达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磨练表达能力是帮助自己获取思想的有效工具。

为什么中国工程师在大会小会上发言都不踊跃?有人认为是表达能力差,有人认为是无话可说。但在很多情况下,无话可说和表达能力差,两者之间只有很细的一条线,甚至就是一回事。表达能力提高后,你会发现自己奇迹般地对很多事情都有了看法和意见。

– 2 –

中国人之所以表达能力比较差,跟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成长环境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学校,学校教育中最明显的弊端是文科教育的薄弱。

中国从中学就开始文理分科,我们这些留学生,尤其是硅谷的工程师,几乎都是理科生。理科当然也需要表达,但理科问题的答案本来就比较精确,表达还可以借助公式和图表,而学习人文科学时,不管是历史也好,文学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讨论和发挥的空间大,表达能力也就得到更多锻炼。

但即使我们学过几门文科课程,或者即使当年是文科班的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也很欠缺。现在的学校教授文科课程的方法不知是否有所进步,在我上学的时代,学习文科课程全是死记硬背,从来没有对历史现象、哲学理论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美国的高中生就要写论文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如果碰上要求严格的好老师,批阅后的论文边缘打着红色的问号,写着“为什么?”、“逻辑不清”、“太啰嗦”、“更详细地阐述”等评语。在包容的环境下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经过老师体无完肤的批评和拷问,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陈述,逻辑思维、归纳整理、文字阐述的能力都会一步一步得到提高,可惜我们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

美国不但高中不分文理科,很多大学也推崇文理通识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这种教育不仅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知识,成长为更全面的人,也有机会锻炼各种能力。

将人文教育简化成向学生灌输知识是很可惜的;如果这些知识还经过教育者有偏见的筛选,更有毒害青少年之嫌。只有还人文教育以本来面目,不仅传授知识,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批判眼光的公民。否则一代又一代人还会继续缺乏思辨和表达能力。

– 3 –

但学校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家庭和社会也不热衷于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

很多人都熟悉肯尼迪家族的故事。在肯尼迪家,吃饭是一件热热闹闹、吵吵嚷嚷的事情。肯家孩子本来就多,父亲又善于抛出各种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致,启发他们展开讨论,结果餐桌上总有天南海北的交谈,总是就各种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经历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的口才,也让他们习惯了争论与交锋,为他们在政界发展做了准备。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家庭是难得见到的。父母们或者为生计奔忙,对孩子的教育无暇他顾,或者不注重充实和提升自己,跟孩子无话可说,又或者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对孩子只有批评和说教。不管是哪种原因,结果就是没有利用孩子在家的时间跟他们沟通、交谈,一方面和他们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表达和辩论的好习惯。

家庭之外的社会也不给力。在电视上有时候会看到英国议会辩论的情景。黑压压一屋子人,一个个都滔滔不绝,咄咄逼人,言谈中满是英式幽默和嘲笑讥讽,听起来都淋漓畅快。

相比之下,我们的电视新闻上只看到领导们坐在会场上作报告听报告,却从来看不到他们辩论的情景,虽然我敢肯定他们也是辩论的。当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每天耳濡目染受雄辩家熏陶的时候,我们的年轻人错失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记得台湾立法院以前常有议员打架的丑闻,这个议员冲上去扇那个议员的巴掌,那个议员扑上来揪这个议员的头发,看起来很可笑。

不少人对为什么台湾议员比英美议员有更多肢体动作提出过各种解释。但跟人争论问题时,被人戳到痛处,或因为某种原因没能说出自己最想说的那句话,确实非常气愤。这时情绪失控,行为失态,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想象。但如果从小有辩论的训练,对语言冲突更有平常心,被激怒的门槛就会比较高,也就会少打架,甚至完全不打架。

正因为我们从小生活在人工制造出来的缺乏辩论的环境中,没有训练过怎样在冲突中心平气和地沟通和解决问题,跟同事讨论问题时,只要意见不合,脸色一下就难看了,语言变得激烈,声音也高起来,讨论变得跟吵架无异。

– 4 –

但人到中年后,不能永远把自己的不足归咎于遥远的过去。每个人都知道表达能力重要,都迫切地想提高表达能力。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逃离儿时的成长环境后,我们的表达能力进步不快。

对这个问题,答案还是要从成长环境中去找。我们的成长环境中还有一个因素,对我们的表达力比其他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杀伤力还要大。

这个因素就是,我们的脸皮都特别薄,都特别不愿意犯错误。

之所以如此当然有深层的文化原因,但至少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大概出于急于求成的心理,都很少给孩子成长和摸索的空间。孩子一旦说了他们认为不正确的话,就急急忙忙、过于热心地纠正。这种做法虽然教会了孩子更多正确答案,却破坏了孩子的直觉和自信。

在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中,相信自己的直觉,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感到舒服,是一种宝贵财富。这种人看起来更有魅力和信心,内心则更加平稳,可以避免某些现代人的纠结和困惑。

在一个被师长们牢牢监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动不动就说错话的孩子,是很难相信自己的直觉,建立坚定的自信心的。他们以后说话会更加小心,更加谨慎,在没有考虑成熟,确保自己能说出有分量的正确观点前,甚至根本不会开口说话。

这一点在学习好的乖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一个学生如果不是那么在意父母师长的看法,不太容易受这种做法危害。

尤其是如果我们来到国外,来到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当中,在大家都积极发表意见的环境中,我们谨慎害羞、深思熟虑的习惯,让我们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表达能力是需要练习的。但如果我们在会上不好意思发言,怕自己的评论不够高明,怕自己问的是愚蠢的问题,我们就得不到锻炼。而那些脸皮厚无所谓敢于提问发议论的人却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两种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当然职场的进步不一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现在成功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这不一定对,更不是每个人都要认同的。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一定以赚更多钱、获得更高职位为目的。

但即使在职场以外,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在各种场合都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甚至还能进一步说服他人,也是一件令人满足的事情。不管怎么样,脸皮厚一点,敢说敢干一点,做人一定做得更加爽快。

原载于:硅谷生活家

30年来有多少中国人移民美国?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 领

《2015 胡润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指出,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高净值人群最想去的国家,而他们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和子女教育

那么从 1980 年以后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移民美国,而他们是否都是富人呢?
220 万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
美国人口普查局有相关中国人移民美国的数据,但在表述上称为“在中国出生居住美国者”。其定义是指出生在中国,现在在美国居住,这包括:已加入美国国籍者、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者、合法的非移民签证持有者(非移民学生签证、工作签证、临时签证)。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美国人口普查局关于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确有一部分是非移民类别,当然像留学生如果毕业后能在美国找到工作,也可以转换成移民签证。因此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数据不能说是移民数据,而只能看成是在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数据。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截止到 1960 年,中国出生者(包括香港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不到 10 万人,为 99735 人。
到 197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人数上升到 17.2132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7 万多人。
到 198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累计到 36.65 万人。
1980 年后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人数大幅上升,截止到 199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为 67.6968 万人。
截止到 200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为 119.2437 万人,从 1990 年至 2000 年这 10 年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增加了 50 多万,平均每年 5 万人左右。
而截止到 201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为 180.8066 万人,从 2000 年至 2010 年,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的人数增加了 60 多万,平均每年 6 万人左右。而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则显示,截止到 2014 年,有 220 万中国出生者居住在美国。
30年间160万人获得美国绿卡
观察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实际情况,如果要去除水分,最准确的数据应是中国人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绿卡)的人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数据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统计,1980 年至 1990 年,中国人(包括香港居民)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为 28 万 3029 人。
1990 年至 1999 年,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为 45.8952 万人。
2000 年至 2010 年,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为 72.0157 万人。
2011 年至 2012 年,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为 16.88 万人。
这样从 1980 年至 2012 年,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人数总计为 163.0938 万人,这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间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实际数据。
获得美国绿卡,如果不加入美国国籍,依然还是中国公民。所以在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当中有多少人加入美国国籍,是观察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另一个指标。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 2000 年,共有 7.1599 万名中国公民(包括香港出生者)获得美国绿卡后加入美国国籍。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统计数据,从 2001 年至 2010 年,共有 32.8981 万名中国公民加入美国籍,平均每年 3 万多人。
综合上述两组数据,截止到 2010 年,共有 40.058 万名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如果与 160 多万获得美国绿卡的中国公民数字相比,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的人数比例不算太高。
中国人靠什么途径移民美国
中国人是靠什么途径移民美国的呢?按照 2010 年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的各类途径来看,主要是四种方式。
一是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子女为父母移民、父母为子女移民,这类移民获得绿卡的人占当年获得绿卡人数比例的 19.2%。
二是非直系亲属移民,比如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移民,这类移民获得绿卡的人占当年获得绿卡人数比例的 34.1%。这两类亲属移民构成了中国人移民美国的主体,约占当年获得绿卡人数的 53.3%。
三是职业性移民,在美国获得学位后通过雇主办理移民签证,最终可获得永久居留权。这类获得美国绿卡的人可谓是人才类,也是美国最希望通过移民政策来吸引人才的重点。在 2010 年,职业性移民占当年获得绿卡人数的 25.3%,比例不低。
四是通过庇护获得美国绿卡,这类人占获得绿卡人数的 21%。
中国富人通过投资移民的方式进军美国的数量在中国人移民美国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由于涉及到投资,其受关注度就格外高昂。
从 2006 年至 2012 年 3 月,美国共批准 1 万 4708 件投资移民案,其中一半是中国人申请的投资移民案。即使按照最低投资额 50 万美元计算,中国富人为移民美国所进行的投资也超过 35 亿美元,而且 2013 年和 2014 年是中国富人申请美国投资移民的又一个高峰期,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仅在 2013 年,美国批准的投资移民案,中国富人就占了 80%。
华人在三大领域就业人数最多
在美国,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移民都从事哪些职业?他们的经济地位如何?这些都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首先看一下美国华人所从事工作的状况:
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学者的研究,美国华人在三大领域就业人数最多。
第一,管理和职业性领域,就业人数的比例为 53.4%。第二,销售和办公室文员领域,就业的人数比例为 20.8%。第三,服务业领域,就业的人数比例为 15.4%。
如果细分,华人在美国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 4 个方面,这 4 大方面雇佣的人员占华裔劳动力大军的 60.9%。
美国华人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是教育服务(像各种课外辅导班、SAT 考试复习班、中文教育等)、医疗健康和社会辅助服务(如置业介绍所、移民服务等),就业人员占 19.9%。
排在第二位的是艺术、娱乐、旅游服务、酒店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占 15%。
其中餐饮业仍是华裔移民在美国生存的支柱产业之一,遍布美国主要大都会城市的中餐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排在第三位的是制造业,就业人员占 13.5%。
排在第四位的是专业性较强职业、科学和管理行业,就业人员占 13.3%。
此外,华人从业人员较多的行业还包括: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占 12.7%;金融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占 8.6%;通讯业,就业人员占 3.2%。
从职业类别看,华裔从事专业领域、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占 52.2%,人口比例超过一半,这与华裔人口高学历居多的统计相一致。而美国专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平均比例为 31.6%,低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八成华裔移民属于工薪阶层
在美国的华裔移民中 80.4% 的人属于工薪阶层,主要在私人企业工作,此外,13.2% 的美国华人是在政府机构或是政府支付薪水的部门就业。
美国 18 岁至 64 岁华裔男性就业情形如何?
我们来看下:
人数最多的三大职业排在首位的是餐饮业,从业人员占男性劳动力总数的 8.2%。
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就业人数占 7.5%。
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人员,占华裔男性就业人员总数的 6.4%。
美国华裔男性就业的分布可明显反映出华裔移民在美国经济地位上的分野,餐饮业中蓝领工作为主体,这是很多华裔第一代移民到美国后最容易从事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维持生活还足足有余,甚至每年可以省下上万美元,寄回国内改善家人的生活。
这些蓝领工作往往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也不必依赖良好的英语去生存,因此这批华裔移民很少会与主流社会接触,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围城”中的“美国中国人”。
而从事白领工作的华人,大多是接受过美国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性服务领域和管理领域就业,不仅收入较高,而且易于与主流社会沟通,进而进入美国的中产阶级行列。
美国 18 岁至 64 岁华裔女性就业情形又是如何呢?
我们看一下女性就业最集中的 6 大职:
会计师和审计师是美国华裔女性就业人数比例最高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女性占华裔女性劳动力大军的 6.4%。
排在第二位的职业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从业人数占 4.6%。
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人员职业,从业人数占 3.3%。
排在第四位的是餐馆服务生,从业人员占 3.2%。
排在第五位的是收银员,从业人数占 3.2%。
排在第六位的是车衣工,从业人员占 2.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与职业密切相连,在美国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华裔移民往往会进入职业性或是管理领域工作和发展,而只有高中程度教育背景的华裔移民所从事的工作则集中在蓝领工作领域
大陆移民在美国多从事什么职业
那么,中国大陆移民在美国主要从事什么职业呢?
根据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移民在美国就业人数比例最高的行业是服务业,男性移民的比例为 20.2%,女性移民的比例为 19.6%。
14.4% 的男性移民是在管理、商业和金融行业就业,女性移民在上述行业就业的比例为 17.2%。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就业的男性移民比例为 13.7%,女性移民比例为 8.1%。
男性移民在信息技术行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为 11.1%,女性移民的比例为 6.8%。在教育、培训、媒体和娱乐业中就业的男性移民比例为 7.1%,女性移民比例为 8.8%。
医生职业是中国台湾移民最青睐的职业之一,台湾移民中有 4.2% 的人从事医生职业。而在中国大陆移民中,当医生的人数比例还不是很高。不过有不少女性移民投入到护士行业,还有部分女性移民在其他类型医疗保健行业就业。

最新美国华人分布图解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 硅谷海纳百川

——在美华人约370万,60%来自于中国大陆,超过一半生活于加州和纽约州。25岁以上的华人51.7%有大学文凭,从业人口中53.4%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中,超过20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在美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众多干货数据详见本文!

1、美国华人人口概况
据2010年人口统计,美国华人约37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1.2%,占亚裔总人口24.3%左右。

370万华人中,其中170万为ABC(American-Born Chinese 美国出生华人), 200万为第一代移民;中国公民持美国绿卡为110万,中国公民持学生签证约35万。近40年来,在美华人人数增长迅速,华人已成为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并在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中显示日益重要作用。

45.8%在美华人出生于美国,而其中53.8%出生于加州和纽约州,因此,超过一半以上在美华人生活于加州和纽约。

剩下约54.2%在美华人出生于美国之外, 其中 59.9%来自于中国大陆,15.9%来自台湾, 9.4% 来自香港,14.8%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自中国大陆华人比例近些年日益增长。

代际分隔

1.5代华人创业精英黄仁勋(NVIDIA总裁)从移民历史分析,美国华人社会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约54.2%属于第一代移民,45.8%属于第二代移民。而“1.5代”移民现象是那些出生于美国之外,在10-15岁期间移民美国的华人。第一代移民通常与主流社会存在不少隔阂,而“1.5代”移民因其在语言能力、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较早并很好地融入了主流社会。“1.5 代” 代表譬如李开复,李飞飞,黄仁勋、杨致远…..

聚集区域

下图是在美华人在各个州分布比例

下图则是华人居住人数排名前7大地区。半数以上的在美华人(53.8%)居住在加州和纽约州,超过150万人:

教育背景

美国华人受教育的程度呈现高低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25岁以上的华人持大学文凭比率为51.7%,远高于美国27%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华人中高中以下学历者占18.5%,明显高于美国高中以下学历15.9%平均水平。这部分华人通常从事餐饮、日货等服务业,在美中餐如此受欢迎,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
职业背景美国华人最钟情的职业是: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及相关行业,占从业人口的53.4%,虽低于印度裔的62.2%,但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的34%。 美国华人第二大职业领域是:商业营销人员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占从业人口的20.8%。 华人第三大职业领域是:服务行业,占从业人口的15.4%。

2、在美华人人才

华人诺贝尔奖(现居美国)

1.李政道(93岁)2.丁肇中(83岁)3.崔琦 (80岁) 4. 朱棣文(71岁)

注:杨振宁教授已定居中国;钱永健教授于2016年8月逝世,高锟教授于2018年9月逝世。

美国国家科学院与工程院华人院士(近5年新增)

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80余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李政道、朱棣文、丘成桐、颜宁等;美国工程院华人院士约140人,如崔琦、加州大学伯克利胡正明、斯坦福大学鲍哲楠教授等。下面两图分别是2013-2017的5年间两院新增华人院士人数统计。(更新2018共12人获选美国科学院(6位)和工程院院士(6位),2019共4位华人获选美国科学院(2位)和工程院院士(2位))

单位:人数

单位:人数名校华人正教授

一些名校的华人正教授人数分布

近些年,不少美国华人著名教授回国发展,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北京大学饶毅教授等。也不乏在国内任教又回流美国的华人教授,如清华任教又回归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颜宁(2019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985” 学校毕业在美华人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39所中国985高校人才在美约有20万人,本次调研通过地域分布,行业分布,职位层级分布,名企分布,技能分布,以及工作经历这几个维度来进行,并且所有的数据都基于500人以上的大公司。——数据来自于LINKEDIN(领英)

1.地域分布

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2.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985高校人才在美从事高新技术行业,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硬件以及金融地域分布比较明显。另外在美从事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985毕业生也非常多。——分类根据LINKEDIN

3.职位层级分布

绝大部分在美华人人才是高级工程师或主管,占约61%。公司高管(CXO, VP, Owner以及Partner)相对较少占12%。

4.名企分布

绝大部分985高校留美校友毕业后选择了去微软、谷歌、亚马逊以及苹果等知名企业工作。上图是就业企业排名前20强。

5.技能分布

大部分留美学生毕业后从事计算机互联网行业,计算机相关技能,数据算法等相对普遍集中。上图是在美华人科技人士技能关键词前20强,包括Matlab、C++、Python、Java、C等。6.工作经历
上图是在美科技界华人按工作年年限人数分布(仅根据LinkedIn数据,横轴单位是年);进一步,下图以5年为一区间进行人数统计,不难发现,2000年后留美华人还是主流(工作在15年之内),这也说明了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出国留学变得越来越便利。
“985” 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美做什么?
下图给出,国内985高校在美校友就业领域分布(单位:人数):
进一步地,上图是领域分布比例图,前3名分别如下:工程 Engineering 23%科研 Research 20%教育 Education 10%不难发现,工程研发类还是占绝大多数。半导体硬件方向华人人才统计针对在美华人从事硬件行业人员(包括集成电路硬件设计、EDA软件、仪器设备、工艺、测试验证等),初步统计了全球前50强半导体企业中(包括英特尔、英伟达、博通、高通、AMD、Marvell等等),来自国内主要985高校校友从业人员约有6500余人,一半以上是Senior Level以上职位,其中3500余华人在旧金山湾区工作。
(来源:硅谷海纳百川创业平台)

飞越千山万水 就为见你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一万个日子,
溶化在岁月的激流之中,
只有几缕浪花若隐若现

当年的你,激情澎拜、弄潮而去,
可曾感到握别的温柔和不舍?
可曾留意树影背后模糊的双眼?

梦醒时分,可曾记起,
没有赴过的约会?
没有履行的诺言?

多少年来,
可曾期待与谁的重逢?
可曾想过,谁在原地计算你的归期?

那日
我们迈过岁月的坎坷
飞越千山万水
就为见你,你怎能缺席?

那日
青春的回忆和重逢的喜悦
必将点亮我们的聚会
没有你 岂不黯然失色?!

那日
我们在湘江之滨举杯感叹逝者如斯
我们在岳麓之巅仰望30年前的星空
回头不见你 岂不怅然若失?!

那日
无论你容颜依旧还是沧桑满面
无论你名动江湖还是空空行囊
无论你大腹便便还是腰缠万贯
我们都是21岁的模样!

来吧
暂时卸下肩上的重担
互相拍拍肩旁
没有了青春的羞涩 还有白酒壮胆
可以互诉衷肠

来吧
我们不见不散!

胡志明市印象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 (宾州) 谷世强

       在欧美,知道西贡的比知道胡志明市的人更多。其实,西方人熟悉的那个越南首都西贡早已经在1976年越南统一后被更名为胡志明市了。而且,在越南北方的河内成为了统一后越南的新首都。不过,胡志明市中心那条夜景美丽的大河至今依然名叫西贡河,火车站依然名曰西贡站。

       也许是历史原因,西贡对于从法国到美国的西方游客具有特殊的魅力。中美贸易战让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越南渔翁得利,赫然成为了美国主流媒体今年报道的亚洲热点之一,胡志明市的旅游观光业也更加火爆起来。

       今日越南啥样子?其核心竞争力与中国有多大差距?621日,我结束了在台湾的出差后从高雄机场直飞胡志明市。因为担心越航晚点等,我买的是华航直飞航班。到了机场才知道,直飞的其实还是越航航班。没想到,越航柜台办理登机牌和托运行李箱挺顺利,越航的空客321机型航班正点从高雄起飞,3小时后又平稳正点抵达了胡志明市机场。我的行李箱从传送带上也很快露面,越航似乎还挺靠谱。

        胡志明市现在的新山一机场机场跟中国二三线城市机场差不多,即使是国际航班抵达也要乘坐机场大巴车才能到候机楼入境和提取行李。机场的穿梭大巴车是中国制造的,满眼的越航客机似乎不是空客320就是空客321,一架越航的波音客机我都没看到。越南经济发展迅速,据说胡志明市的新国际机场有望2025年建成启用。

       新山一机场的出境大厅不大也不高,但抵达的乘客却很多,排长队办理入境时感觉很热。到港大厅外面接机的人太多了,又热又乱哄哄的。我在出机场时用美元兑换了越南盾。似乎100美元能换成2百多万越南盾。本来我就算不清楚钱,这无数个零的越南盾让我到离开越南时也没能明白打出租车和餐饮每次花了多少越南盾,好在都不贵。兑换外币的柜台也管出租车,业务员讲英文。这样,我付费后就凭着已经付款的收据到外面很快打上了出租车径直去了市中心的西贡大酒店。

       如果说人满之患的新山一机场给我留下越南人真多,摩的和汽车又多又无序的第一印象的话,从机场到市中心主街上潮水一般奔驰的无数摩的和大小汽车穿插前进有惊无险的交通乱象更让我惊叹不已。真是越战打出来的不怕死的战斗民族!人口接近千万的胡志明市尚无地铁,公交车又慢又不方便,出租车百姓嫌贵,摩的就成了这座世界级大都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可谓肆意横行但也的确车技高超。

       到处都是人都是大量年轻人的胡志明市让我看到了其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但胡志明市我碰到的能讲英文的年轻人比港台和中国主要大城市少多了,其大学毕业生不论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落后于中国特别是理工科毕业生。我在胡志明市几天也没有看到什么高新技术园区等,科研实力也比中国差远了。所以我认定,未来二三十年越南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人力资源,其人才资源远远难比中国,高端和高附加值产业还难以与中国等竞争。

       我住的西贡大酒店过一条宽敞的马路就是西贡河岸边。在看不见红绿灯的马路边,汽车、摩托车和摩的以“没有规则就是规则”的速度滚滚而来又滚滚驶去,站了10分钟我也没能过马路。还是一辆人力车车夫骑着车带我过了马路。这里的规则就是,只要你强行过马路,汽车和摩托车也都会躲开你。晚上过这条车流不断的马路时,行人常是举起一只手臂让开汽车和开摩托车的注意别撞上。太悬了!

       在胡志明市的车流滚滚中,我发现轿车大多都是日本丰田车,也有一点尼桑和马自达等日本车以及韩国的起亚和现代。旅行车基本都是美国福特牌。中国产的轿车和旅行车我一辆都没有看到。我几年前到南美智利度假游到处可见中国产的轿车和旅游大巴车。越战期间中国拼命援助胡志明,如今统一后的越南汽车市场却罕见中国车,咄咄怪事。

       抵达胡志明市当晚,我就慕名来到范老五街觅食。真没有想到,这范老五街即与中国各地的食品街和酒吧街不同,更与台湾的著名夜市不一样,其资本主义格调的热闹非凡和灯红酒绿就是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也逊色。步入范老五街,街道两侧的酒吧和餐馆以及廉价酒店霓虹灯闪烁游人如织。从一家家酒吧传出来的音乐声和酒吧歌女的歌声以及小贩的叫卖声和游客的欢叫声震耳欲聋,越夜越热闹,夜夜如此这般。

       我在一家人气特旺名曰西贡小姐的饭店斜对面的酒吧室外餐桌前落座。要了一碗味道不错的越南牛肉米粉和一瓶啤酒,跟北京上海比,价格不贵。范老五街上充斥着大量的欧美白人游客,华人游客也不少。街上除了酒吧和饭店,打地摊烧烤的大排档和满街拉客做按摩的女孩又多又穿着暴露。街头还有两家中餐馆,生意似乎都挺兴隆。在这里混饭吃的还有不少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上点年纪的大妈。她们主要是靠向游客兜售鲜花、香烟、打火机和扇子等赚点小钱,大热天的很不容易。还有一群年轻人身背发光广告牌在街上为啤酒等做广告。从范老五街的表面繁华,我看到了越南在经济大发展中形成的贫富不均和这里已经开始的纸碎金迷。

       很多胡志明市观光行程包括华人的都不包括中国城,但我看介绍说胡志明市中国城不小华人也多。为了体验胡志明市交通,我专门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去中国城。越南的公交车极便宜,一个司机,还有一个收钱找钱卖票的。我手里拿着有中国城照片的旅游图,司机让我在终点站下车。果然,中国城就在公交终点站附近,环境比集中在一区的其他主要景点差远了。

       在街上路过的中餐馆我倒是见过中文餐馆名称,但在这里的中国城连其钟楼上的“中国城”三个字也只有镀金的越南文,没有中文。这与美国中国城大多有牌楼,牌楼上面都用中文金字书写如“费城中国城”等字样很不同。我倒是在飞往胡志明市的航班上拿到一份中文版的《西贡解放日报》,头版跟大陆的省市机关报版面非常相似,只是跟台湾一样还用繁体字。

       油漆成黄色的两层楼式中国城规模不小,主门钟楼前停满了摩托车,还有不少卖饭的地摊。走进中国城,天井中央供奉的是雕刻有龙的汉白玉石碑。红瓦四方城结构的中国城上下两层都是摊位,卖什么的都有。从虾干、干辣椒到木耳蘑菇调料品,从越南斗笠、旅游棒球帽、头巾到餐具、礼品和日用品,啥都有。外面肮脏拥挤的街道上卖鱼肉的蔬菜水果等的摊位也很多,低洼处积着水,当地人很多就骑着摩托车边看边买,乱哄哄中想到了脏乱差三个字。美国的中国城多以中餐馆为主,这里没有,全是自由市场摊位,似乎全说越南文。

      我从携程网预定的西贡大酒店不但性价比很不错,而且距离统一宫,中央邮局、圣母教堂和市政厅等都是步行可达,距离西贡河的夜景景观区和68层高的金融塔摩天大厦更是近在咫尺,附近更有西贡河上的帆船餐厅和歌剧院等,位置超好。

       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带法式洋房建筑很多,许多酒吧等也是漂亮的法式小洋楼,到处可见欧美游客,西贡河的夜景也很迷人,彩灯装饰的游船在宽阔的西贡河上形成一道风景线,河边乘凉的民众和观景的游客熙熙攘攘很有点上海外滩的味道。河边还有专门出租塑料板凳的而且生意不错。

       西贡河上取名艾丽萨号的帆船餐厅几层楼高,里面装有电梯,三扇风帆的灯光颜色不断变化,忽蓝,忽绿,忽粉红,与过往的游轮灯景和附近的摩天大厦夜景相映成辉。艾丽萨帆船餐厅虽然豪华,但餐谱显示只点普通晚餐并不贵。我在顶层室外餐厅落座,要了一瓶333牌啤酒和一份简单晚餐,十多美元而已。

       艾丽萨号餐厅不但是欣赏西贡河两岸夜景的好地方,而且英文很好帅哥服务员很高兴与我聊天有问必答,让我对胡志明市年轻人工作、生活和理想追求了解了不少。看着眼前河滨大道上的摩的和汽车车流滚滚,望着周围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我感觉胡志明市真不愧为是当今世界的“摩的王国”。夜景有点后赶香港的胡志明市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扬帆。

       俯瞰胡志明市迷人夜景的最好去处就是不远处的名片建筑金融塔了。胡志明市中心这座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2010年才建成对外开放,外观设计理念据说是取自越南国花莲花形状,里面商场、酒吧、影院和餐厅俱全。我进去时注意到海底捞火锅店也要在这里开张了。除了可以买票到顶端的瞭望台俯瞰胡志明市和西贡河全景外,其实到楼顶酒吧喝啤酒饮料更划算更爽,特别是夜晚瞭望厅关闭后,楼顶酒吧就是最佳选择。光线柔和的酒吧里面坐满了人还有歌手伴唱。我要了一扎当地啤酒,在酒吧窗边座位欣赏胡志明市市区夜景,越战的硝烟早已经被眼前的一片灯火辉煌所取代。结账时才知道只花了不到20美元,越南的物价的确还在便宜时期。

       我发现胡志明市的主要景点建筑市政厅、统一宫、中国城和歌剧院主色调都是米黄色。距离西贡大酒店不远的市立歌剧院建筑黄色调中又很法国。这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歌剧院门脸儿很有法兰西艺术美。正门前两个白色的顶柱是两个裸着上身的欧洲美女雕塑,双手托住上面的屋顶,自然和谐。屋顶上面的白色石雕更为精美,是两个背长双翅全裸的西方美女天使手扶着圣琴,蓝天下洁白无瑕与歌剧院的建筑色彩十分协调。据介绍,市立歌剧院当年是参照法国同类歌剧院设计建成的,原名叫做西贡歌剧院。歌剧院周围的酒吧等建筑也是欧陆风情十足。

       从歌剧院往前走不远就是旅游团必到的中央邮局和圣母大教堂,当地人称其为“红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中央邮局有名主要是因为它是19世纪末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设计。很多游客也喜欢从这里邮寄越南风光明信片回家做纪念。与中央邮局比邻的圣母大教堂著名,也是因为这座教堂的历史。这座同样也是19世纪末法国殖民时代的哥特式红砖双塔尖顶建筑是胡志明市的地标建筑。据说,其设计是参照了巴黎圣母院,教堂前面4吨重的圣母玛利亚塑像是1945年罗马教会赠送的。

       胡志明市最吸引游客的统一宫和市政厅都在附近。统一宫在越南实现祖国统一前是总统府。开放参观的多个大会议室、会见厅、总统办公室、贵宾厅和总统卧室等,地毯、吊灯和瓷器摆设十分豪华。地面四层的总统府大楼外面有喷水池和很多巨大的盆景,地下还有防空袭轰炸的作战室,墙上依然挂着当年的越战作战地图。跟当时在北越丛林中穿草鞋布衣奋战的胡志明相比,这总统府显得过分的奢华。统一宫非常值得一游,但需要在门外排队买票才能进入参观,门票很便宜。统一宫大院的的草坪上还摆放了油漆一新的越战时期的主战坦克和战斗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西贡虽然改名换姓成了胡志明市,市区街头到处可见的宣传招贴画上也常见胡志明怀抱小孩等胡志明画像照片,但我只在市政厅马路对面的广场花园看到了胡志明的全身铸铜塑像,感觉像是见到了胡志明似的。

       市政厅是一座1908年建成的法国风格建筑,很有点欧洲宫殿建筑气派。红色瓦顶下面是米黄色墙体,中间高出一层的钟楼上面是白色的西方雕塑,顶端飘扬着红色的越南国旗,整座建筑与不远处的市立歌剧院异曲同工地彰显着法兰西建筑和雕塑艺术美。傍晚,夕阳西下时拍摄的市政厅照片更有法式建筑格调美。

       广场花园中轴线上的胡志明全身铜像背朝市政厅面向前面的市中心和西贡河。身着中山装的胡志明右手举起在挥手致意,脚下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面用越南文刻着胡志明(1890-1969)字样。这是在胡志明市与胡志明合影的最好雕塑了。从这里走过广场花园、路过金融塔摩天大厦冲着艾丽萨帆船餐厅走就到了西贡河畔。所以,这里是观光游览胡志明市最好的地方了。周围餐饮、酒吧、商厦和饭店多多,我入住的西贡大酒店就在旁边。

       我们这一代从小时候就天天听说的越南都与越战相关,知道西贡在南越,河内在北越。我认为胡志明市最难得、最应该花点时间参观的是战争遗迹博物馆。这座令人震撼呼吁和平的博物馆馆址,正是越战期间的美军情报中心。在这里,我看到了近代战争的残酷、无辜越南百姓对战争的控诉和民众对和平的企盼与呼唤。

       在博物馆对外开放参观的4层展厅里,除了了大量美国等各国记者拍摄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战争惨状与恐惧照片,更有从枪支弹药到地雷炮弹到各种空投炸弹等杀人武器实物。一进展厅,在一扇和平鸽图案的玻璃上面记录着已被人们淡忘的越战历史时刻:1954-1975

       很多游客在一张英文展牌前驻足拍照。展牌上写着,越战期间有3百万越南人丧命,其中2百万是包括妇女儿童的平民百姓。还有2百万人受伤,30万越南人在战争中失踪。此时此刻,我脑海里面也想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那面著名的“越战墙”。在这设计成v字形的黑色大理石碑墙上面,刻着5万多名在越战中死亡在异国他乡的美军官兵姓名。战争与和平。人类应该吸取战争教训世代争取和平。

       参观这个展览的西方游客特别多,个个表情凝重。很多幅美军在越南使用生化武器后造成的畸形儿和极度残疾人的照片惨不忍睹令人心碎。一幅幅记录下战争中百姓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恐惧与绝望的照片让人看到了越战的残酷和惨状。

       战争遗迹博物馆室外还展出了越战期间美国空军的各种战斗机、轰炸机和直升飞机,美国陆军的各种作战坦克、装甲车、丛林推土机、迫击炮和燃烧弹等事物以及船头架设着重机枪的快艇等,可见越战对美国消耗也是很大。博物馆的馆徽令我印象深刻:蓝天下三枚往下投掷的炸弹背景前面一只洁白美丽的和平鸽。走出博物馆,仰望蓝天白云,我真希望看到和平鸽能永远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

 

浙江安吉 竹海茶園杜鵑紅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作者: 谷世強


安吉老石坎水库报福村的杜鹃园鲜花盛开


安吉美丽乡村又一家乡民开办的民舍

今年4月,我到大陆出差时,应朋友浙江安吉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总裁陈必君先生之邀,再次拜访了陈总花园般生态环境工厂,在安吉的民舍也住了两夜,得以深度游览体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安吉。今日绿水青山的安吉太美了,留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震撼!

生态工厂 名花异树满园香

去年5月21日,我带一美国汽车部件公司的三位经理走访了多家台湾和中国大陆企业,选择合格供货商。位于浙北安吉县的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不仅技术产品一流,其青山翠竹环抱的环境、花园一般的厂区,更令我们一行耳目一新。我们如果早来一个多月,还能看到厂区里的油菜花开呢。


笔者(右一)2018年到访路得坦摩公司时与陈必君总裁(左一)和总工黄博士在厂区合影

知道安吉白茶的人多,但旅游观光过安吉美景的人少。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安吉,天目山环抱,翠竹成林,享有“中国竹海”美誉。别看安吉不大,我们入住的安吉万豪酒店门外,就是碧绿的高尔夫球场,还有小桥流水,周围杜鹃花开,放眼可见竹海茶园,鸟语花香。

面对“老美”们的啧啧称赞,公司老总陈必君先生自豪地告诉我们,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如今,安吉的农业是生态农业,工业是生态工业,旅游是生态旅游业,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也荣获有最高级别的环保认证。

既然陈总再次热情邀请了,4月中旬上海拜访客户后,我就搭高铁到杭州,然后转乘汽车,很快就到了路得坦摩汽车部件公司。公司气派的办公大楼前面的电子屏幕,打出了“欢迎美国SCI国际市场咨询公司总裁谷世强先生来访”的字幕,门前粉红色的杜鹃花正在怒放,特别是办公楼门前新添置一大一小、外面烧有清明上河图案的青花瓷荷花缸,放养著引进品种的名贵荷花,显得更加雅致,更有点植物园感觉了。

陈总等陪同我在厂区漫步,随处可见陈总亲自规划栽培的名花异树。在一棵树下,草地上正盛开的一片鲜花衬托著的木牌,引起我的兴趣。木牌上写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路得坦摩心灵花园”,下面两行小字更有意思:“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这其实也是陈总这样的浙商企业家的情怀,不忘我们都是来自山川大地的原本,广种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名花异草奇树,一花一草一木植被安吉的生态产业。

漫步厂区,花香扑鼻,鲜花丛中满目葱绿。陈总如数家珍般给我介绍著北美海棠、名贵中国观赏竹、中药黄芪树、杜鹃、山茱萸、苦丁茶树,和散发著清香的好多海外引种树种名花。4月中旬这季节,厂区内盛开的杜鹃花最为花团锦簇灿烂夺目,让这个民营企业焕发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艳丽美。

我们不经意漫步走到了工厂后院门前。职工宿舍楼、食堂和一个室外篮球场在后院,外来访客罕至。没想到,这厂区后院也是一样的绿草如茵,处处名贵观赏竹,两棵香椿树疯长高了,看来也不采摘。后院里面还有一块并非太湖石的观赏石,环境宜人雅致。陈总一边给我介绍他花了心血引种到工厂的各种名花奇树,一边随手摘下几颗青梅让我们品尝,感觉就像是在安吉观光一个生态产业植物园似的。

朝花夕舍 一尝道地农家菜

在美国,著名旅游景点附近一定宾馆饭店林立。这次我应陈总之邀深度游安吉,特别要求不住万豪酒店这样的外资豪华宾馆,希望帮助安排在农家院住两晚,零距离感受安吉的乡村。

原来,已然成为旅游观光、夏日避暑和考察热点的安吉,农家院早已升级替换成民舍民宿了。这民舍民宿比我概念中的北方农家院可是上档次多了,当然价格也要贵一点。我入住的民舍在当地小有名气,名曰“朝花夕舍”。老板娘将成语朝花夕拾改了一个字,这个舍字就是安吉有代表性民舍的意思了。

要知道,安吉在不久前的80年代还是浙江省的20个贫困县之一,污染严重。跟中国很多急于“脱贫致富”的县市一样,这里也曾不顾环保生态乱发展,拉丝厂、筷子厂、造纸厂并炸山开矿搞石材建材业,什么赚钱干什么,粉尘和水质污染严重,当地乡民连在室外晾晒笋干据说都难。那时,满目疮痍的安吉旅游业归零了,生态破坏了。

如今,我看到的的确是绿水青山、鲜花盛开的新安吉。越来越闻名的美丽乡村,和这里的竹海茶园杜鹃红带动了旅游观光业,生态民舍民宿业应运而生。现在,自驾游来安吉漂流泛舟、品尝鲜笋、观赏与竹海和水库相映成辉的映山红杜鹃园,以及来安吉避暑度假的,成倍增加,海外游客也不少。

我入住的朝花夕舍挺有特色,门框和院门都是竹子的。走进民舍,满眼的绿树、翠竹和盛开的杜鹃花,还有老板娘漂亮的花狗,大有安吉农家的感觉。

女老板娘吴雪芬勤快能干,人很热情。白天她要到附近的公司上班,早晚和节假日帮助打理民舍,她身体硬朗的父母早晨也来民舍帮忙,绿水青山中抓住机遇勤劳致富。因为她的朝花夕舍办得好,如今这位曾经是安吉普通乡民的女老板,微信朋友圈的访客朋友遍布海内外,其中也有我了。

清晨,我们尚未起床,老板娘就开车去市场采购新鲜蔬菜和鱼肉了,晚上她还要为宾客们掌勺呢。除了入住的,慕名来朝花夕舍品尝特色农家菜的也越来越多,名人也有。就在我入住朝花夕舍前两天,浙江省委书记夫妇还微服私访来这里品尝农家菜呢。

我抵达安吉的当晚,陈总就是在朝花夕舍招待我的。老板娘亲手炖的土鸡、鲜竹笋炒野芹菜、油炸小河虾、韭菜盒子和鲜鱼,道道菜都是农家做法,的确好吃。特别是老板娘最拿手的豆腐圆子,松软鲜美有弹性,堪比福州鱼丸。我们当晚喝的,也是当地用竹子绿叶挤搾出来的易拉罐装竹叶汁,清凉爽口。

特色楼房 家家户户办民宿

旅游资源丰富的浙江,是大陆民舍民宿产业起步最早的大省,而安吉的民舍民宿又是其中最具特色也特有品位的。我在安吉看到,乡村很多农民家的二、三层小楼都办起了民舍,房间和庭院设计更加讲究的民舍也不少。

朝花夕舍办得早,而且客房够档次够品位,突出竹韵特色,农家做法的地方美食又讲究色香味俱全,女老板又特别热情好客,所以远近闻名,生意越来越红火。朝花夕舍的几家邻居也都在修建,或者装修自家的新民舍,竞争带动了产业发展。

朝花夕舍民舍的庭院很有农家院美

 

与北方的农家院不同,这里民舍很上档次。我在朝花夕舍的房间不但装饰讲究,舒适的大床、浴缸浴室和上网速度都跟高档星级饭店有一比。沐浴液、洗发精和护发乳以及毛巾、拖鞋等,也是参照国内高档饭店供给摆放。只是,晚餐丰盛,早餐我感觉挺好,但也有住客觉得相比星级饭店过于简单。住民舍就是住乡民家,我倒是喜欢乡民吃什么早餐我就吃什么,高档星级饭店的早餐很多过于复杂奢侈,当然也不环保。

我最喜欢起床后从我房间阳台上放眼望去,远处竹山竹海,眼前的庭院鸟语花香,池中鲜红的金鱼游来游去,一派南国绿水青山景象。

等我下楼到院子里拍照吃早点时,老板娘60多岁的母亲已经从后院竹林挖回来好多棵竹笋了,新鲜极了。我在朝花夕舍吃的第一顿早餐,就是用这新鲜竹笋给我做的一大碗鲜笋肉丝面,好吃!

美丽乡村 门牌成另类风景

路得坦摩公司陈总特意安排公司销售经理Joyce,开车带我看安吉的乡村。家住杭州、喜欢摄影的Joyce说我的运气特别好,自带小太阳,在安吉的两天都是天清气朗。我回来一看照片还真是的,除了安吉的竹海茫茫尽朝晖,就是安吉的满目青山夕照明。

汽车从朝花夕舍开出去不远,就到了也是隶属于横山坞村的苜莲青野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安吉的这个苜莲青野乡,真是我见过的最美丽乡村了。乡里的柏油路面非常干净,乡民的住房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院落,大多都是二、三层的白色调小洋楼,屋顶装有太阳能光板的很多,小楼房带车库的也多。我想,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富裕农民,到此一游的话,也会赞叹中国的美丽乡村。

我们在苜莲青野乡里面溜达拍照,看到好几家乡民拿出自家院里的一栋二、三层小楼房开办民舍,客房看上去都很够档次,生意似乎也都是越来越红火。我刚给一家名曰“原味苜莲生态餐厅”别致的竹竿外装饰小楼拍完照,不远处草地上,又见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苜莲青野民宿”几个被油漆成了绿色的大字,十分醒目。环顾四周,都是一个更比另一个漂亮的乡民小楼房,不远处的山坡上不是茶园就是竹林,真是美丽乡村原生态的美。

很快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也是隶属于安吉灵峰街道的蔓塘里自然村,这里也是浙江省的一处美丽乡村示范村。与苜莲青野乡一样,这里的乡民也是都住上了独立院落的二、三层小楼房,环境似乎更漂亮。我看到村里街道墙上的导游介绍说,蔓塘里有农家112户,村民400人,主要产业是白茶和黄花梨;当然,现在又有了民舍和农家乐餐饮。

除了蔓塘里村家家户户的小洋楼住房,和这里的绿水青山茶园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每户村民门口的门牌更让我长了见识。统一的扇面形状门牌上,除了门牌号外,还有该户人家被村里评为几星级美丽家庭等信息,大多都是五星级。门牌上面还用金色字样印有“我们的家规家训”,眼前67号院的家规家训是:“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安吉蔓塘里村每户村民门口都有这样的门牌

如果户主是党员的,旁边还有一个同颜色的红旗形状标牌,上面印有党员户主的姓名和他的“党员先锋微承诺”,下面是该户主被评定的“党员先锋星级”。我走入的几家民舍女主人都自豪地说,村里真是夜不闭户,文明和谐安全得很。

蔓塘里村的村民小洋楼,屋顶安装有太阳能光板的更多,村里街道干净得一个纸片我都没有看到,垃圾听说都是严格分类收集处理的。在村里的听月楼戏台旁边有个三思堂,与听月楼一样都是江南风格老建筑。三思堂旁边一处老宅的墙上有一“潘氏古宅简介”,说此处是清代浙北民居。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新四军王必成将军驻地和伙房,所以后人也称这为新四军食堂。

安吉最有名的“美丽乡村”应该是余村。我们到达时午后的阳光还真热,但见这里的停车场停了好几辆旅游大巴,我们遇到了头戴同样颜色式样和打着同样遮阳伞的旅游和政府官员考察团好几个,余村够火!

竹海茫茫青山环抱的余村的确挺美也够富有,到处可见村民们居住的漂亮小楼房,到处鲜花盛开。

余村如今最著名的就是“两山公园”。游客们纷纷在公园水塘中的一块巨石前面拍照留影,巨石上面雕刻着两行油漆成鲜红色的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据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是在这里提出的“两山发展理念”。有意思的是,安吉的这块“两山”理念纪念碑高出水面8.15米,重88吨,都有政治讲究。安吉如今的确是满目的绿水青山了,乡民真富起来了,近20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然成为旅游热点了。

安吉余村引以为荣的“两山公园”大石碑

杜鹃花海 一片斑斓映碧波

唐诗中咏杜鹃花的很多,因为杜鹃花形特别好看,颜色姹紫嫣红,春天开得漫山遍野,有映山红、照山红和山石榴等美名美誉。穿过安吉满山的竹海和茶园,Joyce顺着安吉的山路借助GPS导航,又带我来到安吉老石坎水库附近的村庄。

4月中旬,这里的杜鹃园早已经在清澈的水库前面开成了花海,红杜鹃、粉杜鹃、白杜鹃还有黄色的杜鹃争奇斗艳,满眼山花烂漫。最让人惊艳的是,这安吉映山红杜鹃园不但规模壮观,与水库的碧波荡漾相映成辉,花海背后的山坡上更是翠绿色的竹海大背景,在阳光下红绿相间,几棵青松点缀其间,油画一样的画面,美呆了!

我们是在夕阳西下时,开车前进这个游人不多但却美艳绝伦的杜鹃园的,太不虚此行了。安吉老石坎水库报福村的这片超美竹海杜鹃园,目前还真是藏在深山人未知,所以游人不多,我们得以尽情赏花、赏水和赏竹海拍照。真是国色天香的美丽乡村,早晚会成为旅游热点的。

游罢杜鹃园,我意犹未尽地告别报福村的杜鹃园,要返回朝花夕舍时,脑海里面忽然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安吉杜鹃映山红。我确信,此时此刻我眼前的满目竹海青山和如此美艳绝伦的杜鹃花海,一定比白居易当年惊艳的山寺桃花壮观美丽多了。

 
安吉苜莲青野乡的一家生态餐馆

 

“美华蝙蝠”:夹缝中生存的美国华人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龙烈生

中美贸易战继续升级,普通吃瓜群众的看法是,在变好之前,肯定还会变坏。但是,正如其可能突然某一天就变坏了一样,也可能突然某一天就变好了。两国的老百姓别无选择,最多也只有表达“爱国主义”的自由。

然而,一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美国华人开始被同胞鄙视了、被讨伐了、被同情了。 而且美华们开始担心出入中美国境的自由。

当然,并不是每个美国华人都已经经历了所有这些。而且,应该首先指出的是,固然不排除含有恶意的“期望”和幸灾乐祸,毕竟很多是来自亲朋好友的善意的关心和“同情”。

这场中美贸易战,不仅会重新定义中美关系,而且对生活在中美两国对峙的阴影下的美国华人的影响,无疑也将是深远的。贸易战无疑会导致两败俱伤。我们都希望中美能尽快恢复协商,达成协议。只是,本文并不想分析贸易战本身,只想“浅谈”美国华人的处境。

如果贸易战继续升级,或者中美擦枪走火,美国华人会被关进集中营吗?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1942年2月19日,美国总统签署第9066号《行政令》,为随后的“日裔集中营”扫清了障碍。二战期间,约有11-12万在美日裔被关进了集中营,占当时在美日裔的绝大多数。

无疑,那是美国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随后而来的“麦肯锡主义”,可以说是针对“红色威胁”的“白色恐怖”。因此,现在在华人微信群里面,华人自身的安全问题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我们会不会被关进集中营?“麦肯锡主义”会不卷土重来?

这些担心不仅引起了国内亲友的关切,更成了一些美华们反对美国对中国强硬的主要理由。

先不说美国对中国强硬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美国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发展,是否是“灯塔国”应该做的事情。这些应该都可以、而且必须公开讨论和辩论。最近中国CGTN 的刘欣和美国 Fox 的 Trish Regan 就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场贸易战表明,中美之间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圈禁在美华人绝对不是解决办法。正因为历史上美国对日裔犯了那种可耻的、可笑的、愚蠢的错误,美国不会再对华裔犯同样的错误。在中美关系史上最紧张、最低迷的时刻,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都没有这么干,别说现在只是贸易战和科技战,即使出现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区域性热战(老天保佑别发生),美国圈禁华人的可能性也接近于0.

虽然美国不会圈禁华人,但是可以预测,美国社会一定会有比较极端的个人,对华人的敌意肯定会加剧。同样,中国社会对美华的排斥和敌意,也会增加。我一直鼓吹,美国华人不仅要反“极左”, 也要反“极右”。 中国传统文化未必都是糟粕,“中庸之道”非常适合美国华人的政治主张。

美华或被误伤

中国发展了,富裕了,国内的亲朋好友日子过得滋润了,这是绝对的好事。相信绝大多数美华们都很乐意看到。庸俗一点说,回国探亲,吃喝玩乐都方便。境界稍高一点看,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多少会让别人瞧不起海外华人,无论你多么优秀。

但是,但是,一个强势的中国、一个咄咄逼人的中国,一个直接挑战美国霸权的中国,自然会引起美国对华人的提防和警惕。这是否会把美华逼到另一个“墙角”? 我不是说中国现在已经“咄咄逼人”了, 也不是说中国已经在“挑战美国的霸权”, 更不是说中国不能挑战美国霸权。但是,中国的“南海造岛”, “一带一路”和“石油人民币结算”, 在美国政府看来,应该是挑战美国霸权了。这一点,好像中国的很多媒体,包括自媒体,都已经毫不讳言。别跟我说自媒体不代表政府,你懂的。本文中,我只谈这种“挑战”对美华生存状态的影响。

随着中美科技之战的升级,美国开始对“中国人”关上一些高科技的大门。这自然既反映了中国现在足够强大,美国感到了足够的压力,也反映了美国越来越不自信。我们也能理解,这或许是“越来越不自信”的美国一种自保的方式。 只是,这种对“中国人”的“封锁”,在多大程度上将会波及美华们?不管怎样,很多时候,人们只看“脸”。

悲哀的事实是,一个过于羸弱,或者过于强势的中国,都会让美华处境尴尬,甚至陷入困境。

把镜头切换到中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亲友们开始提醒美国护照正在逐渐失去其光环,美籍华人不再有优越感,国内人们对美籍华人的感情,将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更有葚者,华人中的川普支持者,在某些国人眼中,或许已经有了“原罪”。

其实美华们本身很少有什么优越感,入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失去了也就失去了,不曾在意的东西,无所谓吧?对美国护照,人们在意的不是其光环,而是其方便和安全吧?(当然,现在美国护照在中东未必安全)。

川普上台有其必然性,华人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在2016年因为担心/受够了奥巴马/希拉里的“重返亚洲”战略和TPP, 中国应该是暗中希望川普当选的, 特别是川普扬言要废除TPP。中国或许认为一个政治素人对中国更有利。没有多少人深入地研究过川普的思想。大多数华人支持者,虽然非常希望中美友好,至少关系平稳发展,但是,在2016年选川普时,川普上台是否对中国有利,不是主要因素。现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这些人,普遍追求的是法律和秩序、公平和正义。

如果国内人们把对美国政府和川普总统的憎恨,通过某种方式转嫁到美国华人身上,美华们是不是太冤了? 再说,这种情绪化的东西,既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符合我党的政策。

不管怎样,美华被误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干脆变成“沉默的大多数”。

美华们该如何“爱国“?

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不少的美华们会出现身份认知上的紊乱。美籍华人到底应该爱哪个国家?如何爱国?如果中美冲突,美华们必须站队吗?如何站队?

华人无论身在世界何处,对母国和生养自己的故土,永远都有一片赤子之心。有能力的华人,也极愿意报效故乡。可是,这种感情越来越奢侈。

有人或问,加入美籍是不是要宣誓效忠美国?如果中美发生冲突,是不是就要站在美国一边,对抗中国?这既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大多数华人应该会选择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边。如果是美国无理取闹,要相信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熟悉中美两国文化的人群,有能力进行判断。再说,即使一个华人因为对母国的情感而不愿意直接与中国对立,美国社会一定会有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确确实实,理论上说,美籍华人基本上已经失去爱中国的权力。不仅是因为对美国的效忠,更是因为中国宪法规定,取得外国国籍就意味着中国国籍自动失效。虽然权贵们可能有办法绕过这个法律,但是美华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中国宪法其实在法理上生生地斩断了外籍华人与中国联结的重要纽带。

国人在感情上对美籍华人的“爱国”言行,也只是有选择地接受。即便如此,大多数美华们仍然非常热爱故土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是大城市的霓虹闪烁、歌舞升平,因此更容易加入赞歌的“大合唱”;有的人看到的是残酷的历史、悲凉的农村和禁锢的思想与精神,觉得有义务拿起批评的笔。大多数人只会按照天性选择:接受赞美,拒绝批评。

如果没有批评的自由,赞美将毫无意义。

可是,很多国内朋友就不能接受一个入了外籍的华人的批评,认为中国好坏都不管美籍华人什么事!可以接受洋人的批评,也可以接受国内“自己人”的批评,就是不能接受“美华”的批评。美华们情何以堪!

真的不管美华们什么事吗?可叹的是美华自认还有那么多亲朋好友、父老乡亲生活在中国,所以自认为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是为了他们好。美华们有时候或许太自作多情了。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从来不把自己放在心里,却装着天下的百姓?

蝙蝠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看过《伊索寓言》蝙蝠的故事:

很久以前,鸟类和走兽,因为发生一点争执,就爆发了战争。并且,双方僵持,各不相让。

有一次,双方交战,鸟类战胜了。蝙蝠突然出现在鸟类的堡垒。“各位,恭禧啊!能将那些粗暴的走兽打败,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飞,所以是鸟的伙伴!请大家多多指教!”

这时,鸟类非常需要新伙伴的加入,以增强实力。所以很欢迎蝙蝠的加入。

可使蝙蝠是个胆小鬼,等到战争开始,便不露面,躲在一旁观战。后来,当走兽战胜鸟类时,走兽们高声地唱着胜利的歌。蝙蝠却又突然出现在走兽的营区。“各位恭禧!把鸟类打败!实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类,也是走兽!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走兽们也很乐意的将蝙蝠纳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于是,每当走兽们胜利,蝙蝠就加入走兽。每当鸟类们打赢,却又成为鸟类们的伙伴。

最后战争结束了,走兽和鸟类言归和好,双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为。当蝙蝠再度出现在鸟类的世界时,鸟类很不客气的对他说:“你不是鸟类!”

被鸟类赶出来的蝙蝠只好来到走兽的世界,走兽们则说:“你不是走兽!”

并赶走了蝙蝠。

最后,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飞着。

美国华人是“蝙蝠”吗?

如果从动机来看,按照寓言故事里面的“希望两边讨好,最后落得哪边都不讨好”来看美国华人,这样的华人其实并不多。更多的美国华人,不管立场如何,估计只是嘴上议论议论,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任何中美的直接对抗活动。虽然有的华人科学家被指控“脚踏两边船”,两边都捞,但是那主要是指在科学成果和经济利益方面。美国政府也在指责中国利用华人学者、学生进行大规模的非传统的信息收集工作。除此之外,在贸易战,以及由此升级而引发的科技战和政治战中,鲜见美华的身影。

如果从“两边都不待见”这样的结果来看,美国华人,不管你的观点是什么,基本上成了“蝙蝠”。“美华蝙蝠”或许将伴随美国华人一段岁月。

寓言中的“蝙蝠”只能在夜间飞行。难道“美国华人”从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鄙人觉得大可不必。美华们基本上靠本事和劳动吃饭,奉公守法,按时交税,那就是堂堂正正的美国公民。美华们对中国的“爱”或者“不爱”,怎么“爱”,都是你的自由。身在美国,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你了。

美籍华人:大国博弈的替罪羊?

Reading Time: < 1 minute

 

 

 

 

作者:董洁林(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原载:《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原责编: 陈晓雪

《海外华人网》编者按:

“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本文试图阐述美籍华人在中美大国博弈这样的大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可以结合本网站3/24的《帝国阴影下的美国华人》一起阅读。但是,希望读者明白,作者作为中国智库的研究员,其思想和视野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身在体制内,有些观点也未必能够公开发表。另外,本文的有些观点和所谓“事实”,未必经得起推敲,甚至可能误导。略举几例:

其一,文中所说“直到二战期间这些不合情理的限制条款被逐渐取消前,华人一直被隔离居住在所谓的“中国城”里自生自灭。” 华人从来没有被(美国)强迫隔离居住在“中国城”。恰恰相反,“中国城”这样的国中之国的存在,恰恰是美国伟大和包容的证明 (《THE STORY OF CHINATOWN》)。老一辈华人选择居住在“中国城”内,更多的是因为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因素。

其二,毫无疑问,美国的《排华法案》玷污了美国的伟大和包容。美国参、众两院虽然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通过了表示对《排华法案》的“遗憾” (regret) 的“决议案” (resolution), 但是无论美国国会,还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就《排华法案》正式道歉,更别说赔偿了。

其三,绝大多数华人在美国是安份守己的,是“模范种族”中的一员, 但是确实有极少数的“害群之马”。在美国虽然诉讼遍地,但是美国法律的基石是”Assumption of Innocence” ,政府想要坐实“间谍罪”并不容易。有些华人被告自身并非完全清白,甚至未必完全无辜/无错。美国的种族主义虽然仍然若隐若现,但是不是每个个案都是因为种族因素。


 

      

目前,中美关系面临一个转折点。过去四十多年无数人千辛万苦构建起来的两国之间的桥梁不时传来嘎嘎的断裂声。中美矛盾从贸易之争和知识产权之争,现已拓展到对科技和教育领域交流的限制。在这场争斗中,最为不安的莫过于美籍华人了。许多原本全球化时代的正常行为,瞬间就变得政治不正确甚至不合法规了。而来自官方的压力和民间的冷嘲热讽让很多人噤若寒蝉、甚至不堪重负。

历史上,华人在美国遭受过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直到二战后处境才有所好转,并为中美两国的交流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种族主义并未销声匿迹,中美摩擦加剧之时,其显示出强大的黑暗力量。

本文回顾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现状,意在对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表达严重关切,也希望为打破部分人对穿梭于中美之间的美籍华人的偏见提供些许背景。

打开美国排华尘封的历史

1849年,两名中国男子在海上飘了几个月后,来到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美国港口三藩市。他们是最早到达美国的华人。当时,全世界的淘金者蜂拥至三藩淘金。而一些美洲白人在亚洲招募劳工,半蒙半诱地将许多中国人弄上了驶向美州的船。

这些中国人被称为“苦力”(Coolie)。

来到美国的华人淘金者,有的可能找到了黄金,但大多数人一无所获。

随后,美国开始修建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人们转而成为铁路工人,更多的华人陆续来到美国。这条铁路主要由两家公司负责建设,联合太平洋公司负责东部铁路的修建,劳工主要是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而西部铁路段由加州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该公司的第一任老总是老斯坦福,雇佣的劳工中约80%是华人。

西部这段路多山,经常需要穿山打隧道。当时用的都是手工工具加炸药,工程难度很大、也很危险。这些刚从中国农田里走出来的农民工们,肯吃苦耐劳,很快就学会使用新工具。修铁路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工钱还算公道,华工们还是快乐的,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美德也在美国得到认可和肯定。

1869年铁路完工,美国经济不景气。同时,大批从战场上退伍的军人、获得自由的南方黑奴、修完铁路的工人一下子都涌入了劳工市场,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此时,旅美华工已接近10万人。由于华工们劳动名声好、对工作条件和工资要求也较低,很多资本家更愿意聘用华工。特别是当爱尔兰劳工罢工的时候,华工常常被资本家招为替代工人。华工在劳动人民之间的竞争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招致其他族裔工人们的怨恨,于是一些人寻找各种借口欺负华人,暴力事件频发。

“排华”最早是从华人聚集的加州开始的,后很快蔓延到全国。除了种族之间文化隔膜的原因,排华的主要理由是勤劳节俭的华人占了其他人的工作,这个理由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格外有煽动性。

1882年,旅美华人的噩梦正式开始了——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不仅限制新移民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华人也不能和妻儿来此团聚,更不能在这里结婚生子。如果这些华人离开美国,能不能再回到美国就难说了,而留在美国也基本上不能成为美国公民,甚至不能成为法庭证人。1924年,美国国会扩展了“排华法案”,将这些限制强加给所有亚裔种族。直到二战期间这些不合情理的限制条款被逐渐取消前,华人一直被隔离居住在所谓的“中国城”里自生自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华最为狂热的19世纪晚期,良知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1882年,麻州参议员George Frisbie Hoar认为“排华法案”“将种族歧视赤裸裸地合法化”。1893年,麻州众议员Elijah Morse说,“第52届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Geary Bill),我认为是不人道和不公正的”。从1870到1890年间,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是这段历史的目击证人,他用善良和公正的笔不断为华人的不公平遭遇呼吁。

麻州众议员William Everett在1893年国会就“排华法案”的听证会上的发言是这么说的:

“让我告诉你们,那一天总会到来的,也许是两百五十年之后,那时,太平洋海岸边(加州)的先生们的子孙将悔恨今天你们对中国人的做法,他们将更愿意和我们麻州人一起,而不是像加州人一样,公平地对待中国人。”

2009年7月,加州政府终于为那段对中国人歧视的历史正式道歉。2011年和2012年,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就历史上的排华法案正式向美籍华人道歉。这比William Everett先生预期的要早了许多年。这些故事说明良知可以跨越种族的隔阂、穿透国家的界限,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温暖的光芒。

回首美籍华人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还可以发现先辈们经由了一个从小事失语到大事失权、从个别冤案到最后整体被迫害的一个过程。今天美国已经比“排华法案”的时代进步了很多,美籍华人也增长到了四百多万,但是,无论是总人数还是政治参与度,在美华人目前都还是弱势群体。另外,不公正的种子永远都会存在于人类某个阴暗的角落,随时在寻求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再次生长,危害今天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和他们的子孙。

美国第一条横穿东西的铁路通车时,参加这条铁路修筑的中国劳工在欢呼庆贺。图源:”B&H”, illustrator; sketch by Joesph Beck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01929)

美国华人人口统计。图源:The Rocky Road to Liberty: A Documente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Exclusion. 胡声、董洁林编

“修昔底德陷阱”边缘的两个大国

中美于1979年建交后,两国的交流在很多人的努力下慢慢建立起来。穿梭于中美之间的美籍华人,对修建两国之间的交流“桥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两国的经济繁荣与和平相处对整个世界都是福祉,也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四百多万美籍华人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事实上,如果把亲华的美国人和亲美的中国人都清干净了,两边阵垒分明,那么桥梁断了就无人修补了。

我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两国就海外华人进行惩处的一些案例。虽然每一个群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分贪婪、以身试法的人,但政府放大实情甚至迫害无辜者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例如,美国物理学家郗小星教授案和美国气象局专家陈霞芬案,都是明确无误的冤案。

前几年大都是零零散散的个案,最近一年,美中关系直转急下,美国政府频频出招,一会儿要求能源部严防死守,一会儿下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清理门户,一会儿又敦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严格把关。本来国际合作非常活跃的科研领域,大有逐渐走向封闭的迹象。

显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部分人无视移民的贡献,指责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到“好处”或给对手送去“好处”。每次美国方面传来某个华人被整肃的消息,中国和美国都会有人在兴奋地叫嚣:活该!活该!甚至有人把中美摩擦归因于个别美籍华人的行为不端。

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需要万千蜜蜂采集花粉才能酿得佳蜜,它们是采蜜的功臣。当狂风暴雨来临,百花凋零,无论是辛勤的蜂、或是懒惰和违法乱纪的蜂,都是无辜的。蜜蜂岂能左右世间风雨?

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崛起,让世界震惊。很多人担忧这个大国将给世界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作为构建目前世界秩序、并领导了世界七八十年的美国,自然会对未来谁来领导世界、以及美国的前途等问题格外关注和警惕。我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能力遏制中国崛起,但我可以确信,美国不愿意再帮助中国进一步发展了。可以理解,谁会支持竞争对手来打败自己呢?

有人说,今天中美两国已走到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边缘,四周冷风强劲地吹。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一个新崛起大国必须以战争方式挑战守成大国方能成为新霸主的历史现象。只是,大国之间是战还是和,根本不是美国华人能左右的。拿美国华人撒气,让他们成为两国矛盾激化的替罪羊,既不明智、也不公平。

也许有人会问,个别美籍华人行为不当会不会成为触发两国摩擦升级的事件呢?如果各位去看看历史就会自己得到答案。印尼屠杀华侨、越南排华等事件,祖国什么时候卷入过?可以想象面对强大太多的美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在美华人只能自求多福。触发两国踏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是朝鲜、也可能是台湾、南海的某个岛国,但不可能是美籍华人。

我也要强调,美籍华人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合规行事,更不要做伤害雇主和所属国的事情。但是,我也希望大家对服务多国的科学家们保持善意,他们不仅没有错,反而是人类科学创造和传播的功臣。无论他们的科研资助来自哪个国家、以哪所大学和机构的名义发表科学成果,最后这些成就都属于全人类。在对人类科技创新历史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我知道,科学家的个人所获(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相对于其对人类的贡献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有人由于国家之间的摩擦、或自己的偏见去中伤他们,既伤害了无辜的科学家,也将伤害造福人类的科学事业。